钓鱼岛争端发酵下的供应链危与机
来源:上海强生搬场运输有限公司 时间:2016-04-28 查看次数:
钓鱼岛争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将超过去年的日本大地震!有专家如此评价当前的日本经济预期。
不过,在这个全球供应链相互交织的时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东亚区域供应链,也给中国企业带来诸多挑战。
日企战略调整之变
10月9日,日本6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铃木和三菱先后公布的9月在华销量,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5%~63%。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这是由于钓鱼岛争端在华引发反日浪潮,伤及日货需求所造成的。据了解,钓鱼岛事件之后,包括丰田汽车在内的日系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已经直线下滑。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在华工厂也开始了战略调整。
9月27日日本媒体报道称,丰田汽车已经通知其主要零部件供应商,整个10月份期间,丰田在华工厂将停止运行。在国人都以为抵制日货效果初显之时,也有人提出了对日系工厂计划迁离的担忧。
广东中山市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李廷桂表示:“这或许是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有计划撤离。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钓鱼岛事件更像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这一进程。”
他提到,受整个形势的影响,日企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趁此机会做一些战略调整(受中国的制造、人工成本上涨的影响)是必然的。国内企业虽然可以趁这机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但核心竞争力还不行,国内的制造业对核心技术的研发还不够,对供应链的控制力还非常弱,短期内(至少5年内)还追不上。
就在业内广泛关注钓鱼岛事件可能引发的中日贸易摩擦之时,供应链问题,也被频频提及。李廷桂说:“日本挑起钓鱼岛领土争端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仅使中日贸易进入寒冬期,也对中国供应链产生冲击。”
日本是电子零件、汽车零部件和其他产品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日本是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中间产品供应国,日本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中间产品供应国,在中国从亚洲进口的中间产品总额中所占份额超过了1/3。
据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统计,日本国内电子零部件厂商对华销售额在2011年度为8320亿日元,占整体销售额的约25%。
著名产业经济学家白益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供应角度来说,中国抵制日货,短期来看,日本贸易受到打击很大;但长期来看,它也许会找到应对危机的策略。而在供应链控制方面,中国手上的牌并不多。”中国供应链的缺失
曾在日本企业工作多年的白益民熟知日本企业的供应链布局以及其重要功能和作用。
他告诉记者:“在中日经济贸易中,制造业占主导地位。日本几乎不生产成品,以提供零部件为主,汽车整车的组装、电子产品的生产,大多在中国完成。”
在他看来,由于日本在供应链方面的实力太强,“我们说抵制日货,抵制那几家公司的产品其实意义不大,日本不会伤筋动骨。例如,抵制丰田汽车,丰田汽车产量少了,只是组装少了,并没有撼动它的供应链。它的供应链还给其他系的汽车提供零部件。而我们自身却很被动,因为我们很多产品零部件是依赖于日本的生产,尤其是一些高精尖的零部件。我们的家电产品冰箱、洗衣机、空调,最重要的部件是压缩机,基本上全是日本提供。汽车产业中,例如奇瑞的发动机是日本三菱的。也就是说到现在,我们国内的产业做来做去就是个壳,就是个组装,我们的关键零部件全在别人手里。日本控制关键零部件,中国只是组装厂。”
而另一方面,很多媒体也频频曝出,日本企业计划将在华工厂迁移到其他市场。对此,白益民表示,这一点上来看,对中国的负效应也远远大于对日本的,因为在他看来,能把供应链串起来的是日本的一些大财团,不是简单的一些小工厂。表面上,日本所谓的将在华工厂迁移,但是实际上整个供应链还被日本牢牢地攥在手中。
他还提到,中国企业多数各自为政,供应链串不起来。国内企业在供应链方面经验欠缺,中国产业的运转因为过度地依赖外国的供应链,特别是汽车的产业,拿目前国内的高档车来说真正国产率并不是特别高,这些国产汽车中相当一部分零部件还是进口日本的或者是德国的。一些国产家电的电器元件、国产汽车的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制造的。包括高铁的建设,很多关键技术掌握在日本手里。目前国内技术填补不了,还必须依赖日企。
发生在去年3月的日本大地震完美诠释了日本供应链隐藏的“杀伤力”问题。日本强震造成了众多工厂和企业纷纷关闭,很多重要产品的供应链中断,索尼关闭了主要生产半导体、蓝光光盘、磁头和电池的6家工厂,松下、东芝也关闭了部分工厂。而受其影响,中国国内元器件价格应声而涨。
当记者问到,今天我们步入了全球化的发展时期,那么中国供应商是否能取代日本把产业链给接上呢?
白益民解释说,这些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最终能否在中国重购产业链或日本供应商能否被中国供应商取代,关键还是要看中国供应商的整体实力或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如何。“然而从现状来看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比如在汽车电子部件和石化原材料领域,日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犹如蜘蛛网一般的产业链条,并牢牢掌握着其中核心部件的技术和生产优势。这也是他们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更不会让他们的竞争对手轻易掌握到。
他提到,如我国的家电产业,发展到今天,虽然拥有了一批自主品牌的产品,产业规模位居前列。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家电产品中的核心部件如显示屏等,国内还是生产不了,得从日本、韩国或是其他国家进口。又如汽车发动机等这些上游核心零部件我们没有相应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无法生产出同等产品。即使是抵制日本生产制造的,那么转向第三国/地区供应商,可能又会加强这些地区供应商的垄断力量。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内的供应商是否具备了足够的技术实力并拥有高品质的产品。“我们不应该单纯地从某个角度去抵制一个品牌或者是一种产品,而是必须反思供应链深层问题。”未来发展的危与机
牵一发而动全身,用来形容目前中国供应链的局势在恰当不过。迄今为止,日本在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业水平最成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部分。中国只是占据产业链的中端或者中低端,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竞争态势。“日本企业有计划迁离中国,因为中国现在的劳动力优势已经没了,土地优势没了。现在制造业已经开始往外转移,有些外资工厂已经考虑转移到菲律宾、印度等其他东南亚地区,而这些地区完全有替代我们的可能性。”白益民还提到,中国的制造工厂地位并非不可替代,像东南亚的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甚至印度、巴西,都可以是日本企业的备选项。
不仅仅是受制于日本的供应链控制,近两年来,频频出现欧美等制造业巨头部分产品生产线撤离中国,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边缘化”、“空心化”的危险境地。
近忧远虑双重夹击中国供应链升级路。与白益民持相同观点的企业家、业内专家不在少数。他们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夹击。“短期看,遭遇经济下行、出口疲软、用工成本上升等近忧;长期看,则面临其他国家占据产业链高端、把控先进技术,后起的东南亚、非洲国家低成本生产优势更为明显的远虑。”
他最后指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没有做起来。如果我们有可替代的自主正好研发的核心零部件产品,如果我们也建立一整套像日本那样的产业交叉持股的供应链体系,对于未来我们的产业发展才有底气。日系工厂、企业迁离这未必是坏事。中国经济要进行结构调整,靠环境来逼部分日企撤出,我们才能够利用好我们的市场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产业,强大自己的企业。”
相关文章
|